常梦网 常梦网

2014年考研历史专业课辅导:历史学轻松备考

时间: 2024-06-20  热度:

本文导航

1、首页2、从各个角度把握史实关系

历史学是一门十分重视时间和顺序的学科,历史就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那小编特别为考生编辑整理了考研历史专业课辅导,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

一、注意复习顺序

历史学是一门十分重视时间和顺序的学科,历史就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就是各代前后相承,又不断损益的结果。东汉王充曾说:“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要看清楚来龙去脉,必须追本溯源。在此提醒考生要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复习:古代史-近现代史、中国史-世界史,这样既能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又便于联系记忆。

按照往年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大科目,这四大科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分别是: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有些同学在复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先挑分值比重较大的世界近现代史来看,然后再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在基础阶段,这种复习顺序是大忌。

二、参照大纲,把握框架

相对于世界古史而言,世界近代史的脉络并不是十分的明晰,相反会让人感觉有些乱,无法理出一个大概的思路。更夸张的是,几乎每本参考书都是按照各自的线索串联,每本书的内容都不同,这也更增加了理出大概知识框架的难度。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根据大纲所列的框架来记。

在熟悉框架的基础上再往里面套具体的知识点,并结合参考书进行复习。8月份结束世界通史开始复习中国史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中国古代史的框架要比世界近现代史的框架明了一些。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其顺序无外乎就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金辽—元—明清”。无论是复习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掌握的要领都是不变的。首先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然后再逐步理解,这样有了总体的概念和宏观的把握,回答问题时也不容易被困于一个有限的范围。

本文导航

1、首页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3、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鉴于考生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十分关注,常梦网小编为即将考研的朋友编辑整理了2014考研历史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希望对广大考友有所帮助!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是我国历史发生重要转变的一年。这一年,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全面对华封锁遏制的局面有所松动,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初见成效,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短时期内打不起来,这为国内和平建设提供了保证。

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将全面铺开,客观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社会革命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要求。但我们要建设的是怎样的社会主义?我们又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中国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由于我们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我们未能避免大的曲折。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所以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毛泽东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经过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随着苏共二十大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进一步披露,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鉴于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缺点和错误,中共中央又指出,现在我们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工夫。毛泽东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本文导航

1、首页2、从各个角度把握史实关系

三、从各个角度把握史实关系

首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纵向的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是相关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比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之争,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工业革命等。近年以来,考试中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演变,2009年考查了19世纪以后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现了改革运动等等,通过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把握了历史的宏观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做到以上三点,相信你复习时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思路,不会再云里雾里了。但是,巧记并不等于不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记得更快、更牢、更活。

 

考研历史专业课辅导的文章已经为考生编辑到此,常梦网希望对广大考友继续关注本网站!

本文导航

1、首页2、相互比较 适当剪裁

鉴于考生们对考研历史十分关注,常梦网小编为即将考研的朋友编辑整理了2014年考研历史复习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希望对广大考友有所帮助!

复习中国古代史,多以时间为线索,了解、熟悉、掌握各个朝代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跨越几个朝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专题。但由于缺乏对具体朝代、具体事实的了解,匆忙进入专题史的阅读,将会遗漏许多知识点,对专题的认识也不会深入,只是一种死记硬背,考试时很难有好的发挥。对此,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时间性。如果不考虑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可以说,一部古代史就是各个王朝的累加,建议大家复习时一面为主,以点为辅。

1、以面为主,以点为辅

具体说来,初读教材,目的在于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说没有任何重点,尤其不要过于关注或强记考试点,特别是十分具体的考试点,如考试中的选题填空,教材中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那样将会分散对历史整体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汉为例:不分轻重,阅读三次,然后试着回忆,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十分具体、琐碎的知识点印象模糊,如汉文帝时期赋税征收的数额、减轻刑罚的具体名目、察举制的年代、对匈奴作战的年代等,留在你脑海中的是比较概括性的内容,如文景之治有经济方面的减轻赋税,法律方面的轻刑慎罚,民族方面的和亲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大举措等。这说明你的阅读有了重大收获,已经开始建立起对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认识。至于模糊的知识点,不要着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2、阅读与回忆相结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读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后,试着回忆学过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忆的并非零碎的知识,而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整个古代史,这其中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按顺序回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对外关系等。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如车上、路上、枕边甚至排队时均可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这种回忆用时甚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教材内容回忆一遍。二是变死记为记忆。你的记忆并非对原文的复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忆,不求与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终的收获将是“得意忘言”。进行回忆,你只需带一支笔,一片纸,将印象模糊或一无所知的内容做成笔记,然后再到教材中寻找,补足。

当然,按朝代顺序的回忆做得足够好以后,你就需要变换回忆的主题了。可以再以人物或专题为线索,进行回忆。你可以随时在空闲时间回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事迹,也可以随时回忆某个专题,如汉与匈奴的关系,唐与突厥的关系。整个古代史肯定经不起你这样纵横结合的无数次回忆,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最终达到很高的境界,整个历史将转化为你自己的知识,任由你使用、发挥。无论纵向、横向,还是选择、史料,你将无往而不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