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梦网 常梦网

高中生必读名人传记:"铁脖子御史"陈鸿翊

时间: 2024-05-27  热度:

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本站小编准备了高中生必读名人传记,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陈鸿翊,字仲鸾,北塘人。清咸丰年进士,官至山西道御史。陈鸿翊在朝为官时期,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而且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北塘。此间,他与家乡亲属书来信往,密切关注着战事的种种变化,表现出他对国家乃至家乡的忧患之情。

咸丰九年(1859),当他获悉僧格林沁撤掉北塘防线而在营城设防时,他不顾冒犯不可一世的科尔沁亲王,向咸丰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倘若英法联军"由北塘上岸,阻我营城驻守之兵,不能过河援应,因而南趋大沽北炮台后路,前后夹攻,则大沽甚为吃重。"建议把营城的兵炮仍调回北塘。应该说,朝廷(包括咸丰帝)对陈鸿翊的意见,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曾据此命僧格林沁对北塘地方体察情形,密为防范,不可稍涉大意。这就使僧格林沁不得不花费一些笔墨,向朝廷陈述他在北塘不能设防的实在情形。把陈鸿翊的意见曲解为"该处绅民不知兵机,以保卫村庄为意,固愿添兵驻守"。这就使两种意见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明眼人看出,僧格林沁对陈鸿翊的不满,已跃然纸上。朝野上下不少人为陈鸿翊的安危捏着一把汗。靠近的人劝他说:你一个小小的三品御史,怎么能和重权在握的王爷抗衡,难道你的脖子是铁的?"铁脖子御史"的绰号由此而得名。

后来的战事发展证实,英法联军的军事行动,正是陈鸿翊所始料:英法联军探知北塘撤防,轻而易举占领了北塘炮台。结果,北塘失陷,大沽果真"吃重"。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僧格林沁纵有权势也对陈鸿翊奈何不得。

"铁脖子御史"的绰号,被人们越叫越响了。此后,陈鸿翊对大沽的局势更为关切。凭他对北塘地理情况的熟悉,又向咸丰建议"为今之计,臣愚以为应令北塘以北营城驻守之兵,西由宁车沽直趋北塘,攻击逆夷后路,以分其势,如夷回顾北塘,则大沽情形便可稍缓。"为抵御外侵,献出了一个"围魏救赵"之策。

咸丰十年(1860年),大沽兵败,危及津京。清朝廷谕令陈鸿翊回原籍北塘办团练。陈奉命回津,发现居民早已迁避。结果,与光禄寺少卿焦右瀛、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之万一道,在静海王庆坨招募沧州、静海两地民勇四百余名,办起团练。从后路袭击英法联军。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官吏,陈鸿翊十分注重维护封建道德。就在他为扼守北塘献计献策的那道奏折里,还为北塘村民郝恩诏之女润姐,奏请旌表,表彰了她的守贞不嫁的精神。曾经屹立在北塘卡门的郝氏牌坊和北塘车站后身的姑娘坟,就是出于他的奏请兴建的。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必读名人传记,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阅读